不想太纠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只想说一说蛋。也许是因为鸡有些过于生动,生动到有些飞扬跋扈。而蛋,相对而言显得更谦虚,很直接。就算归根结底还是出自鸡的双臀之间。
疯狂,爱情和最后青蛙跳进古老池塘中所激起的扑通一声,这三者之间的诙谐曲,就像我所将起的题头一样,有些跑调。
对于收藏的疯狂
我一直坚信在一个收藏家的体内,一定有有一根血管,支撑着他并不病态的疯狂。
我想收集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没有得到时那日思夜想带来的快感。因为对于某些东西的缺失感,正是幸福中不可能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来说,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收藏家应该像史蒂文-怀特口中的那样“我拥有史上最大的贝壳收藏室,它就在世界各地的海滩上展出。”为了同样的疯狂,我决定写一写这中国的古老的挂件。
在意大利没人知道挂件为何物,更没有人去研究它们,甚至没有一个古玩店出售它们。然而挂件就像贝壳一样,散落世界各地。
不过收藏家们只收集那些日本的“根付”。但就像在很多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又一次以始祖的身份出现。
可没有人这么说,就算是中国人。
古代的衣服并没有口袋。为了随身携带一些工具,金钱或是烟草,只能借助一些布袋。但是出行的时候,尤其是骑马的时候,解放自己的双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人们通常将行囊挂在腰间的裤带上。而布袋的另一端则拴着一些挂件,为了拴住布袋。
人们认为这些挂件很可能来自于一些游牧民族。而一个牧民很需要随身携带很多工具,为了做饭,或是生火,亦为了劳累时吞云吐雾一番。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挂件是由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元代(1276-1368)时期带到中国西北部的。
玛格丽特-杜达相信,挂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
玛格丽特-杜达,时至今日已然成为我的挚友,曾经先后八次到达中国,并用十年时间充满激情的研究,成就了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在其272页的书中,包含了超过1500张珍贵图片。
玛格丽特-杜达的作品将所有的藏品逐一品鉴,其中有木制的挂件,从树根或树干的赘生物蜕变成优雅的雕琢作品。还有各个时代不同的用料:象牙,牛角,贝壳,各类动物的牙齿、骨头,再后来的琥珀、玉、各色宝石,乃至天然水晶。
想要总结这样一部详尽的,从科学角度看无可挑剔但又在字里行间充满对挂件极其深刻的理解与富有感染性的情绪的作品是几乎不可能的,是毫无意义且自以为是的。我赞同这样一句话:“天才和傻瓜的区别就在于天才知道自己的界限。”
我很明确自己的界限,但正是如此我却可以去尝试一些连玛格丽特都没有敢去尝试的事情。
不理智的愛
我将向中国的读者提出九个实际的动机,去认识,了解或者研究,或至少是为了开始去收集这些古老的艺术品。
1.中国的挂件要比日本的根付更古老,即使有人(Julia Hutt 2003)不这么认为。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
2.每个东方文明的学者,每个中华艺术的追溯者,甚至每个日本根付的收藏者(在中国也有很多),都应该拥有至少一枚中国挂件,不是因为中国挂件更漂亮,更值钱,或者更“艺术”,而是因为一个很单纯的理由:中国的挂件可以给人一种清爽感,如春风拂面(甚少对于本人而言),一种原始的爱恋。
3.相对于根付,中国挂件好像没那么极端,它更人性化,不需要那么完美。现实而不超现实,幽默而不荒谬。对于完美的追求不该变成仪式化的自我毁灭。“唐人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城”却不曾出现。
4.中国的挂件生来就是供人把玩的。你永远不会将它们锁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他们本该在你的口袋中安家,若不能让你触手可及,他们也许会备受煎熬。做一个实验,闭上双眼,用你的手指去感受中国挂件的每一个纹理,去品尝几个世纪的抚摸所给予它们的丝般柔滑。这时你将明白,为何古人深知在小小挂件与生俱来的,所能给你的人生启迪,以及对健康和快乐的承诺。
5.挂件是一副良药。中国人一直深刻领会每个符号所承载的深刻涵义:药材的图案能像药材一样使你痊愈。很多药材的根部,作为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在中医里拥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个用根茎制成的中国挂件,在紧急时,是可以立刻被研磨成粉,从而成为急救药品,而后你便可静候急救人员的到来。
6.中国的挂件会与你纠缠,向你挑战,与你游戏。每个挂件都并不那么简单。它可以是一个暗语,一个字谜,一个只有两个人才知道的秘密。有时分享一个秘密给人欢愉,但却不能够使窃贼心生歹意,或使遗产的继承者丧心病狂。
7.中国的挂件很难寻获,不论是在拍卖行还是在古玩店。所以这时如果你能寻获那么一个,恰巧又很喜欢,将会更加让人激动不已。
8.中国的挂件要比日本的根付便宜很多。所以不会让任何一个爱慕者因为经济原因对其敬而远之。你不会因为收集它们而发家致富,当然也不会使你一贫如洗。
9.不像日本的根付,中国挂件的作者几乎从无查证。它们通常也不是用名贵的材料制成的。上面什么都没有,没有作者的印记,也没有佩戴者的名字,更没名家大师对它的推崇,因此也没有人会确切的告诉它们价值几何。
它们有一种不需任何人证明自己值多少银两的尊严与自豪。一切任由你来决定,用你的双眼,直觉的观察力。
你和它们的关系像是爱情,不拘泥任何一种理性的思考,亦或是对于金钱的考量,就像爱情该有的样子,不理智,无所保留。
如何研究中国挂件
中国挂件的身世大多无从考证,但这并不是它们唯一的魅力。中国挂件给予我们每个人,无论富贵与贫穷,或是年龄几何,一种探索的乐趣,尤其在现在的社会,更是难能可贵。
没有文字资料,没有出现在绘画或雕刻艺术品中,更没有在考古工作中留下痕迹,对于挂架的资料来源少之又少。
也许它们从来没有被认为值得研究:因此它太多只是小巧的民间器物每个人使用或赠与亲友,有时是为了解决那个世界性问题:如何在婚礼时送出一份不需很多钱却意义深刻的礼物?用心最重要,至此尤甚。至于材料,图案,只能够退隐其次。确实,几个世纪以来,挂件并不仅仅作为一个实用的物品出现,有时甚至拥有交流的功效。它们经常成为一份礼物,祝人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财运滚滚或是好运连连,一举中的,或是升官发财,再或是早生贵子,友谊长存。除此之外,它们也经常可以作为一份无声的祷告,成为朋友间交谈的话题。最后当然还有速效的救命药剂。
中国的挂件还没有巨大的市场价值,更像是黎明百姓之物。至今仍然只存在于一个“专属”的阴影里。
那一阵水声
我以为有必要向这篇文章的读者做出一个声明,以及一个请求。
声明:我在文章中尝试着去激起你的兴趣和好奇心,算是抛砖引玉,哪怕有很大的风险招来批评,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开启话题,这也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目的。
请求:我非常希望各位能够给予我各种各样的反馈,从可能的文献资料到可能的深刻点评。不希望这样一类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再自降身份的接受一个泊来的名字“Chinese Toggles”。但愿有一天,它们可以有一天骄傲被自己本来的中国式名字来称呼,就好像“Gua Jian(挂件)”或“zhuizi(坠子)”,或者任何一个合适的来自我亲爱的读者的命名。
为了引玉,我已经抛出了我的石子,而且是抛在一座池塘,希望激起的水声能更进一步的引起注意。现在我能做的只有静静的等待回应的水声,哪怕只是用冲水马桶发出的。
Franco Bellino
由郭戬翻译
Ps: 无论您是研究者或是收藏家, 还是仅仅是挂件的爱好者,请不要吝啬您的笔墨。本人很乐意收到您对本文的看法。您可以在本文下面的留言板留下您的宝贵见解, 您也可以发送中文电邮到:jianguo1988@hotmail.it 谢谢
chenyu says:
October 9, 2013 at 12:28 pm
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收藏爱好,我也一样。我收集过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中性笔笔帽中的那个小小的橡胶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这些橡胶垫居然有不同的颜色,就想看看能不能集齐彩虹的颜色,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个爱好也许在别人看来很奇怪,但它几乎不需要花费精力和财力,而且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藏的乐趣。每每看着我这些小小的藏品,心中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一次,一个朋友给我看了他的藏品,古书、古玉、古钱币。每说到一件藏品,他都会告诉我市价几何——都是价值不菲的古玩啊。我给他看了我爸收藏的一件小挂饰,一只木雕的猴子,半开玩笑地问他能值多少钱,他看了一眼,说没几个钱,不值得收藏。我问其原因,他说木质普通,刻工一般,年代又近,没什么意思,接下来就开始大谈他的收藏哲学了,我没在认真听,觉得似乎在说只有贵重的才是值得的。在他口若悬河的时候,我在摆弄着那只小猴子,觉得雕得很真实,很生动,表情十分顽皮,让人看着就想抚摸把玩。而我又看看朋友的藏品们,或者被放在盒子里,或者被装在画框中,主人十分小心地对待着每一件藏品,生怕每一次触碰都会造成损害。于是我就想,还是我的小猴子挂饰好。
每个人对于收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目的,所以朋友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因为价值的缘故而忽视诸如挂饰等小物件,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听一些“收藏家”们谈古玩的美,是的,他们的眼光的确独到,听过他们的解释后也确实会让人恍然大悟,但是,他们知道“美”,却并不真正的热爱“美”,他们爱的是其背后所隐藏的市值。
不是值钱的才是“美”的。一堆五颜六色的小橡皮垫,一只小猴子挂饰,只要你用心,美就在那里。
I don’t write and I don’t read Chinese. But Daniel Tretiak in Bejing, the greatest collector & seller of Guajian –
the greatest collector & scholar being Margaret Duda –
writes to me abou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my text translated by Dr Jian Guo
Franco, your student did really fine. The text in Chinese is nice, particularly to advanced readers of Chinese.
It belong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o an aureate style of writing, with a touch of humour.
Since almost all the Guajian of my collection come from the Daniel Tretiak Collection,
the best advice I can give to my Chinese readers who want to start discovering and enjoying their guajian
is to visit the site: http://www.trocadero.com/tretslbj/
It is a joy for the eye, a pleasure for the mind and an irresistible temptation.
文章很有趣,我还从来没有注意过这种传统工艺品。中国人看待我们所说的古玩,对于年代和材质也许过于看重,反而对艺术价值追求相对弱一些。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对古玩也不是很了解。